小兒年齡分期及其特點
從受精卵到發育結束,可根據其解剖、生理、病理等特點,人為地劃分為7個不同階段或年齡期。
(一)胎兒期 從精子和卵細胞結合、新生命的開始,直到小兒出生統稱為胎兒期。臨床上將整個妊娠過程分為3個時期:①妊娠早期:從形成受精卵至不滿12周;②妊娠中期:自13周至未滿28周;③妊娠晚期:自滿28周至嬰兒出生。
(二)新生兒期 自出生后臍帶結扎起到剛滿28天為止的4周稱為新生兒期。出生不滿7天的階段稱新生兒早期。新生兒期是嬰兒生后適應外界環境的階段,此時小兒開始獨立生活,內外環境發生了劇烈變化,由于其生理調節和適應能力還不夠成熟,因此發病率高,死亡率也高(約占嬰兒死亡率的1/2~2/3)。新生兒期保健特別強調加強護理,如保暖、喂養、消毒隔離、清潔衛生等。
(三)嬰兒期 從出生到滿1周歲以前為嬰兒期,該階段小兒以乳汁為主要食品,故又稱為乳兒期。這是小兒出生后生長發育最迅速的時期。由于生長迅速,小兒對營養素和能量的需要量相對較大,但由于其消化吸收功能尚不夠完善,因此容易發生消化紊亂和營養不良;后半年因經胎盤所獲得的被動免疫力逐漸消失,故易患感染性疾病。在此階段提倡母乳喂養十分重要,還需有計劃地接受預防接種,完成基礎免疫程序,并應重視衛生習慣的培養。
(四)幼兒期 1周歲以后到滿3周歲之前稱為幼兒期,此時小兒生長速度稍減慢但活動范圍增大,接觸周圍事物增多,故智能發育較快,語言、思維和交往能力增強,但對各種危險的識別能力不足,故應注意防止意外創傷和中毒。其膳食也從乳汁轉換到飯菜,并逐步向成人飲食過渡,應注意防止營養不良和消化紊亂。由于活動范圍增大而自身免疫力尚不夠健全,故仍應注意防止傳染病。
(五)學齡前期 3周歲以后(第4年)到6~7歲人小學前為學齡前期。小兒在此階段生長速度較慢,但智能發育更趨完善,好奇多問,模仿性強。由于該時期的小兒具有較大的可塑性,因此要注意培養其良好的道德品質和生活習慣,為人學作好準備。學齡前兒童易罹患免疫性疾病,如急性腎炎、風濕熱等。
(六)學齡期 從6~7歲入學起到12~1歲進人青春期為止稱為學齡期,此期小兒體格生長穩步增長,除生殖系統以外的其他器官發育到本期末已接近成人水平。
(七)青春期 從第二性征出現到生殖功能基本發育成熟、身高停止增長的時期稱為青春期。女孩一般從11~12歲到17~18歲,男孩從13~14歲開始到18~20歲,但個體差異較大,也有種族的差異。在此階段中由于性激素的作用使生長發育速度明顯加快、性別差異顯著。此時由于神經內分泌調節不夠穩定,可出現良性甲狀腺腫、貧血,女孩出現月經不規則、痛經等。